十月,冬季瓜菜种植季开启。走进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(简称“市热科院”)崖州基地蔬菜大棚,育苗盘整齐排列,茄子、辣椒等幼苗在营养土中茁壮生长,农户忙碌其间,脸上满是期待。
“市热科院培育的种苗抗病性强、产量高,收购价也高。”崖州区城西村村民李忠华语气里满是认可。小小的辣椒苗,不仅是农户眼中的“致富苗”,更是市热科院用科技与真情为琼南各族同胞搭建的“连心桥”。
自1953年建院以来,市热科院深入黎村苗寨,用先进农技滋养良田,推动各族同胞携手增收致富。今年9月,市热科院荣获“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称号。
科技连心 让良种良法走进各族农家
作为琼南最早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、中国杂交水稻繁育的重要基地,隶属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的市热科院,是副处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,拥有过岭、文门等4个科研实验基地,土地超2000亩。
依托海南省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等平台,市热科院将服务延伸至汉、黎、苗等各族同胞。每年,该院为三亚、乐东等市县上万户次农户提供约600万株冬季瓜菜种苗,让良种培育、高产种植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,真正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,惠及各族群众。
乐东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农户阿强曾因蔬菜产量低、品质差发愁。市热科院了解情况后,为其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,如今,阿强种植的蔬菜长势向好,产量、收入大幅提升。“有研究院指导,日子更有底气了!”望着地里的蔬菜,阿强笑容格外灿烂。
市热科院的科研基地,还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“田间客厅”。在杂交水稻高产技术示范田里,不同民族的科研人员、农技员和种植大户常围坐田埂开“田间研讨会”,还曾连日守在田里,共同探讨水稻种植方案,在协作中增进了情感与共识。
跨域合作 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
近年来,市热科院积极联合中国农科院等机构,向少数民族同胞推广先进农技、本地良种。在技术互鉴与成果共享中,各族经济联系更密、文化认同感更强。
五指山市的不少农户,通过采用市热科院传授的新型种植技术,所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显著提升。这种跨区域合作,既推动农业发展,也让各族同胞深切体会“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”的深刻内涵。
市热科院还推出一系列举措促进民族团结与农业繁荣:创新“南苗北种”模式,联合其他省份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;建设民族特色种质资源库,保护开发黎族、苗族传统作物;设立“民族农业科技创新奖”,激励跨民族团队联合攻关;推动南繁基地与云南、广西等地建立种业合作联盟。此外,还推广再生稻“三亚模式”以保障粮食稳定,发展茭白、子莲等特色作物,并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,有效带动了少数民族同胞增收,提升了农产品影响力。
智慧引领 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。市热科院搭建智慧农业平台,部署物联网虫情监测系统,实现作物全程可追溯,推动农业向智能化、精准化转型。
近年来,市热科院打造定制化服务:开设“双语农业技术课堂”、制作短视频教程;派遣“博士服务团”定点支援,每年解决诸多生产技术难题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;申请“兴边富民”项目资金建设农业示范园区;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并逐年评估成效,保障政策精准落地。
市热科院院长孔祥义介绍,目前院方正申报“热带民族特色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”,聚焦民族特色作物科研,已在山兰稻抗旱基因研究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;推动专利落地,让科研人员与农户共同研究增产提质方法,找到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的种植方案,大幅提升作物产量。(转自:三亚日报)
